金陵城被朱元璋拿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刘伯温耳朵里。
他听说朱元璋部队是通过地下排水系统进入金陵城的,顿时懊悔不已,拍大腿大吼,真是天要亡我呀。
看守他的士兵心中纳闷,心说大帅可没让你死呀,据说还要招聘你呢。
于是他们就探头去屋子里看,一看不要紧,刘伯温竟然悬梁了。
士兵们的任务可是要带一个活的刘伯温回去。
如果刘伯温死了,他们少不了责罚。
于是急忙将刘伯温救了下来。
刘伯温见死不成,也不知道朱元璋要拿他怎样,索性也不死了。
这个时候刘伯温的丧事也办完了,按照故例,守孝三年。
士兵们不可能等到三年以后,三年找个婆姨生娃都得会打酱油了。
他们强行就将刘伯温押解着,回到了金陵城。
刚回到金陵城没多会,此前攻打太平和滁州的金陵王部队恰好兵临城下。
这些人抬头一看,城墙上都是戴红巾的红巾军。
他们知道这肯定不是自己家部队换了工作服,金陵城已经被朱元璋占领,打听到主帅也死了,都没了争斗的心思,两股部队各在主帅的带领下撤走了,有的去往元大都报信去,有的自谋生路不提。
在帅府里,刘伯温见到了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他是过去的对手而慢待他,而是耐心的拉拢他,希望他能加入自己这边的阵营。
刘伯温想起当初吹的牛逼,不禁有点儿汗颜。
铁冠道人曾说,如果他赢了,就让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队伍。
此时加入朱元璋队伍,也不算违背誓言,所以刘伯温想了想,只好答应了下来。
自己败了,投入胜利者的队伍,也并非见不得人。
朱元璋大喜,于是命人改造一处官方宅邸,建设礼贤馆,四处寻访英才,拉拢到自己队伍。
他知道夺取天下需要用武力,更知道治理天下需要用文官。
宋濂(太子师)、章溢、叶琛、胡惟庸等优秀人才,都逐步的加盟到了队伍当中。
朱元璋让刘伯温为首,率领这些贤人,制定规章制度,制定刑法。
刘伯温感念朱元璋的不杀之恩和知遇之恩,献上了时务十八策。
其内容涵盖了屯兵自养之策,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的计划,完善部队粮草供应体系,加强部队纪律建设,广纳良才的标准,各级地方官员和部队领导的编制以及薪酬待遇……
总之这十八策,内容比较全面,面面俱到的分析了目前的状况和遇到的一些问题。
其实这些问题朱元璋和朱永年探讨过,也想详细的去弄弄,但是行军打仗都没那个闲心,刘伯温细心的将之整理出来,深得朱元璋的心意。
随后,起义军首领商量了一番,改集庆路为应天府,取顺应天意的意思。
设立元帅府,任命徐达、俞廷玉为统军正副元帅,统领各分部。
又下书安抚城内老百姓,召见城内官吏和各文化、商业领域的代表,告诉他们,咱家起义军来到金陵,是为了替民消除祸患,废除不好的政策,不让贪官污吏祸害老百姓的……
全城人心大定。
明教教主,又称小明王的韩林儿,听说朱元璋拿下金陵之后,不知道封他啥好了,想了半天封了个吴国公的官儿。朱元璋虽然对韩林儿的封赏不以为意,但还是接受了。
他现在用的策略,一个字可以概括:苟!
毕竟现在事业刚有点起色,不能翘尾巴。
新城既定,工作千头万绪,修补城墙,制定文化教育策略等等,朱元璋自然是忙的不可开交,却也惦记着滁州城内的家眷,于是派出朱永年接家眷到金陵来。
朱永年得到命令率兵二千,走水路过巢湖,进滁州,将城中家眷接回金陵。
朱永年对秦淮河畔风流地,心生向往,就将所有的积蓄,在秦淮河畔一个名为杨柳巷的地方,买了一处宅子。
这个巷子的入口,有一棵硕大的垂杨柳,所以得名。
每到晚上,秦淮河两岸勾栏瓦舍青楼烟花之地,吹拉弹唱,河中花船穿梭,自有一番韵味。
他白天协助朱元璋,李善长,刘伯温等人处理相关公务,下班就去喝喝花酒,品味金陵风月,晚上小别胜新婚,这样的小日子过了有一段时间。
转眼就到了来年的春天。
河柳新芽初发,一派生机盎然。
朱永年潇洒的时候,武将们可没闲着,根据不断蚕食周边地区的策略,逐步攻克了镇江,金坛,丹阳等地。
在这边苟苟的发展着的时候,陈友谅终于下了狠手杀掉了徐寿辉,渡过长江,向南发展,威胁着朱元璋的地盘。
张士诚看出了朱元璋的野心,在谋士的建议下,决定对朱元璋动手。
在徐达率领部队攻打常州的时候,张士诚亲自督战,不过惨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