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言系统本身就是一套符号系统,传播者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想时,要首先进行编码,把思想转换为语言符号。而接受者在领会意义时又要进行解码,也就是把语言符号重新转化为思想。一个人的思想在这样的过程中经过了几次转化,难免会出现偏差,所以接受者最终理解的信息可能与传播者的本意就有了区别。这就像我们玩的“传话”游戏,A传话给B,然后B传给C,这样依次传递下去,到了最后一个人,他所复述的话跟第一个人的话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了。
一张会心的笑脸比一切文字描述都更能让我们感到愉悦,而地震废墟中一个孤单的身影又比任何煽情的描述更让我们心生怜悯。这就是身体语言的超越性,它超越了语言,让我们不经过转换就能直接了解对方的意思。
刻意地曲解本意除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我们自己有时也会刻意地曲解自己的本意,于是,谎言就这样产生了。关于谎言的具体论述,我们会在后面的章节具体谈到。谎言并非一无是处,但有些时候,谎言的确让我们的沟通效果大受影响,因为人们都隐藏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我们的交流时间实际上被浪费了。比如你试图说服一个虚伪而顽固的人,他在内心极力抵触着你的观点,表面上却摆出一副犹豫的模样,于是你继续在他身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实际上,如果你看到了他封闭性的身体语言,你就能及时地抽身而退。
身体语言最诚实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发生矛盾时,该相信谁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穿着自认为合体的衣服征求朋友意见时,他可能嘴上说“不错,还可以”,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他的表情,可能就会发现他有微微皱眉的动作,或者眼神闪烁,或者双手握拳。这些动作其实代表了他的内心在排斥你,他对你的这身打扮并没有好感。发生这种情况时,你可以多问几个人,如果大部分人都做出同样的举动,即口头上赞扬,但身体上抗拒,那么这个时候,你最好换一身行头,因为大部分人都不喜欢。
这就是最简单的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发生矛盾的场景,除此之外,生活中还经常能见到一类人,当面恭维你,背后则诋毁你。也就是说,他们在内心是对你有所不满的,却不当着你的面表现出来。如果你能更留意一些,就会发现这些人言不由衷的神情和其他表示排斥的动作。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这些矛盾,该相信口头语言还是身体语言?答案当然是后者。口语是我们通过逻辑思维后才说出的,我们已经在它上面加上了一系列的歪曲,让它符合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而非反映真实的内心。身体语言则是自发的、难以控制的,它所透露的才是一个人最真实的内心想法。
身体语言也有说谎的时候吗有人觉得经过长期的训练,也能控制自己的身体,让它像口头语言一样受制于我们的想法。但事实上,这是相当困难的事情。人的身体语言太过复杂,所包含的细节太多,即便你刻意控制了其中的一个细节,也会在另一些细节上泄密。
另外,我们还需要界定一下谎言的界限。有一些行为出于社会礼仪或者其他规则的需要而做出,虽然它也偏离了人的真实内心,但并不一定要算在谎言的范围中。比如我们在心仪的对象面前都希望展露最好的一面,我们可能会刻意挺起胸,睁大眼睛,这样的行为就不能算作撒谎。又如男性习惯的炫耀性动作、女性的化妆等都偏离了最天然的真实,但这些行为显然也不能算在谎言里面。
天生的、遗传的还是学来的人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且辩论不休,探讨非语言信号究竟是与生俱来的、遗传的,还是通过学习或其他方式获得的。通过对盲人和聋哑人的观察,收集了许多证据,因为盲人和聋哑人不可能通过视觉渠道或听觉渠道来学习非语言信号。同时,也通过对世界各地许多不同文化的姿势行为的观察,通过对人类的近亲类人猿和猴子行为的研究,收集了许多证据。
有些人认为一些非语言信号是天生的,这方面典型的事例是新生儿的吸奶动作,只要他的嘴一碰到母亲的乳头,马上就会作出反应。婴儿的反应看来大多属于这一类,毫无疑问,这对他的生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他没有时间学习,但是,后来出现的那些动作又怎么样呢?因为那时他已经有了很充裕的学习时间。譬如,微笑和皱眉。这些动作是从母亲那里模仿来的,还是天生的呢?对此,只有用一个从未见过自己母亲的婴儿作为例子才能回答。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天生又盲又聋的孩子,便会发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时刻确实也会微笑和皱眉。虽然不可能听到别人的哭声,但他们自己也同样会哭。
也有些人认为有些习惯性动作是通过遗传得来的,当你把手臂交叉抱在胸前,或者两手十指交叉时,习惯把哪只手放在上面?如果不让你做出这个动作,恐怕绝大多数人都无法准确说出。我们通常意识不到做这些动作的确切形式,但是你把两只手交换一下,就会觉得很别扭,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有可能是遗传的,因此才这样难以改变,这就如同吃饭、写字是用左手还是右手一样。
另外,也有一些动作是学来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