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再怎么问他,他都顾不上回答了。
其他牢房的人纷纷投以嘲讽,这次不只是戏弄老者,同时也对刘信指指点点。
刘信苦笑着摇摇头,自己这副模样这般处境,居然还有心思打听些有的没的怪事,此刻首先想的该是自己才对。
可是自己未来会怎么样呢,还有未来吗?也许一天都活不下去了,遗憾不能和薛静道别。
想起薛静,刘信满腹无奈和愤慨,鼻子一酸,泪花子止不住地飞起来,但他全然不知,不知眼泪在脸上滑落,也不知薛静会如何,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痛苦足以让人崩溃。
一直以来,父母给他的教育都是希望他做个好人、老实人,不伤天不害理,不妨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同时还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且不求回报。
刘信忍不住有些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二十年来学到的价值观念,抛开远处不谈,只近来的一系列事件就不断向他证明所谓的好人结局并不怎么圆满,这究竟是为什么?
刘信不是第一个有些疑问的,也不是最后一个,实际在人和国已有无数人在所谓的“好”“坏”之间徘徊。
人和国年轻一辈国民的价值体系多受楚天的影响,楚天立国以来,以仁政著称于世,取消死刑就是最大的明证,除此之后,他尤其注重个人修养,不但他自己修身,更的是下达明确指令督促全民修身养性。
他的为政理念是以无数良善的个体熏染整体至和谐之境,为实现这个抱负,特意改良了自己称君之前研究的“伍辛理论”,详尽描述了个人修养之路,为国民蓝本参考,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严格遵照“伍辛”。
早在楚天称君之前,他已完成了《伍辛》一书的著述,那时他只是一介书生,称君之后,原书便停止发行,新书加入了贴合时事的新观念和更多实用性的案例,人和国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本,但相比旧书,新书的自然是变得更加翔实,只是没了当初的灵性,更多沦为政治工具。
在旧书第一章,楚天就开宗明义地解答了何为伍辛,那时的他只是一个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与此时的刘信年纪相仿,谁也想不到那几段充满自嘲又有几分不切实际的文字,在日后竟能影响上亿人——
伍辛者,盖拾辛也。乃用者伍而弃者伍也。因修行之艰巨,实辛苦非常,故简之曰伍辛。
问曷以夹生古文述之?曰向来惊世之论皆艰涩高大,非寻常百姓所能融会,伍辛论者当在此数。此一也。二者,文虽夹生,然究竟于今文相异,若有传讹之言,人未必得见,于之颜面有利而无害。
或曰此论是何方神圣,又有何鸡毛蒜皮之益?答:无益,止自乐耳。
用者伍,乃等、瞻、换、热、观。
居庙堂之高,是为君上;处江湖之远,则为凡尘。或曰上之荣光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非也。究其祖上仍不免露水尘埃,与凡尘无异,但潜心进取耳。有其心,尽其力,故能获无上之光,而非翘首以得。又人之于牲畜,非肉欲之足,实异于心,但心平定,外物之侵扰全不足恤。心安意得者,盖天下人皆然也。是故上不必恃外物而凌凡心,下无须惭外物以屈圣意,得失宠辱本来无形,于三寸清明之地安寻哉?
生至于斯,由来已久,跂而望之,亦必远矣。昔陶公有云,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返,觉今是而昨非。已而往矣实不可追,然明日之事尚足以论,任由其南北西东岂知利害长短,非鉴之再三方趋利避害。常言道无备无以取天下,又有云机会只垂青于有准备之人。皆此道也。或曰今日尚未圆满,安得他顾?对曰今日之不圆满便是此故,岂欲蹈悲戚之覆辙邪?
究亲之为陌路,密而生疏者,盖不能相为设念。人之私欲固有目可睹,然人之为人非有欲而有情,欲乃为己,情乃为人。为己终有尽,为人乃无穷。人之性命短则三五天,长则百余年,即千百岁若止吃喝享用实与三五天并无二致。芸芸众生间能互为眷顾,则大千世界方显绝美之态。
然则人之参差较草木更甚,往于回目所见私己者多而悦人者几无迹可寻,或止三五抱团间流传,且此中人亦难免萌生嫌隙,不能设身处地为斯人终致一拍两散。此寻常可见者。然绵绵长河浩浩汤汤,但有一息存留,终归大海。纵万人屏气,尔心是为一息。心向阳光,则所到之处尽无黑暗。又人生而知之,故冥顽不灵者终不免矣,但圣人有云岂能因噎废食哉?且此中人既在下流,下流定不远矣。
细数困顿,往于势逼者少而自误者多,何也?盖泥于心而无见于天之广袤也。又观旁人之瑕疵如帐中蚊血,而视己之不足却似猪上寒鸦,非他,但当局之迷也。故而处惑乱之际,无须讶异,不必介怀,若迷宫多歧路,但于俯瞰便足了然。实则此事之可行也未尝尽人皆可,止以其法而已。所谓避其锋芒,他强由他强,明月照大江,他横由他横,清风拂山岗,又所谓任你横行霸道,我自岿然不动。是不为叛逆所制而坐拥江山,尔后天下大势尽收眼下,届时或进或退或攻或守皆由此心耳。
弃者伍,乃怜、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