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上课,郑老师走上讲台对同学们说:“这节课是讨论课。哪位同学能够回答上面三个讨论题的请举手。首先讨论第一个题吧!请大家记住哦,每一次讨论都是计分的。我不点名,开始吧!每位发言的同学必须首先报出姓名。”
全班同学刚听到郑老师的话,教室一片静默,没有一个同学举手。好像大家都不习惯这种教学方法,没有人敢做出头鸟。
秦关看着郑老师,倒是想举手的。但是觉得第一个举手有点风头太足,想等别人带头。但是郑老师作为教师却是最不希望出现讨论课冷场的,如果同学都不发言,不参加讨论就意味着这节课失败了。所以,郑老师自然将目光投向他最熟悉的学生秦关了。
看着郑老师殷切的目光,秦关理解郑老师的意思,不再犹豫,立即举手。
看见秦关举手,郑老师终于松了一口气,心中暗想:秦关这个衰仔终于敢于出头我了。很好。指着秦关说:“这位同学,你说吧。”当然是假装不认识秦关了。
“我叫秦关。”秦关大声地说:“电流是电子或电荷流动形成的。物质的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金属原子因为外层带有容易脱离的电子,所以在金属物体上容易形成电流。”秦关因为已经做过笔记,所以记得很好,事先看了看笔记就能够基本按照笔记像倒水一样背了下来。
秦关回答讲话很快,大部分同学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但是郑老师当然听得很清楚了。大声地说:“电流是电子或电荷流动形成的。好,完全正确。秦关同学的回答大家听清楚了吗?”
“没有。”“没听清楚。”
课室发出一阵声音,竟然是全部都是说没有听清楚的。
郑老师听了笑着对秦关说:“秦关,你能不能慢点重复一次?”
秦关当长途话务员出身,繁忙的长途话务工作使他养成了讲话比一般人快的特点。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话,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好,可以。”然后用比较慢的语速重复着:“电流是电子或电荷流动形成的。物质的原子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金属原子因为外层带有容易脱离的电子,所以在金属物体上容易形成电流。”竟然一字不差。
这次大家都预先有了准备,自然是大部分同学都听清楚了。但是能否理解就难说了。
郑老师示意秦关坐下,对全班说:“这次都听清楚了吧?”
“听清楚了。”好几个同学在下面回答,声音不是那么响亮。
郑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说:“好,秦关同学记课堂讨论分两分。”说完抓起钢笔在讲义夹上记下了。写完,抬起头来对大家说:“下面请哪位同学能够复述或补充秦关回答的这个问题?”
哇!真的记两分啊!秦关的得分刺激了同学们的神经。立即有五六个同学举手了。
郑老师看了一下,指着举手最高的一位同学说:“这位同学,你说。”
大家一看,原来是曹大大。曹大大立即站起来说:“电流就是电子流。”
回答简单准确,使同学们都是一愣。郑老师也停了一下,以为他后面还有呢,谁知没了。就对他说:“没了?”
郑老师说:“我的原题是‘电流是怎样形成的’,你只说了一部分啊!不过也算基本正确了。好,记两分。”接着问了曹大大的姓名,也在讲义夹记下来两分。
这样也记两分啊!同学们兴奋了。立即几乎全班都举手了。
郑老师看看全班同学的手举得像一片小树林了。对大家说:“刚才曹大大同学说明了电流的组成。下面讨论的同学就不能这么简单了。要说明电流的形成原理哦!”
听到郑老师的话,一大半同学有点无奈地放下了手,翻开桌面的书本了。希望能够在书本找到答案。可惜大部分同学还没有掌握自学抓住重点,也没有做自学笔记的习惯。第一节课看书都是一翻而过,还真的没有多少东西留在脑海中。现在现场翻书效果也不见得好多少。
接着还是田粤生平时与秦关接触多,也开始做自学笔记了。虽然效率不太高,但是经过前面的讨论提示,还是能够站起来讲出了关于自由电子和电流形成的基本原理。他得到了两分课堂讨论分。
另外接着的讨论中,也有几个同学得了分。其中有两个同学没有答对,也得到了一分。
有了第一题的开始,后面的讨论就比较热烈了。秦关在后面两个题目的讨论中只是挣得了一次机会,再得两分。
讨论进行了大半节课。最后郑老师有提出了一个新问题。
“电流的速度怎样?电作用的速度有多大?”
这个问题难了,秦关也是无从解答。因为讲义上没有解释啊!从平时的科普知识中,秦关知道电速度等于。但是电流速度等于电速度吗?电子流动按照怎样也到不了啊!
全班一片静默。郑老师多少有点得意地看着大家,看来这个简单的问题还是难到了这批工农兵学员呢!不由自己地他目光看到了秦关。
秦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