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兵法书来说《吴子》是非常出众的著作。”
“但是,吴子这个人不行!”
见赵政有些迷糊,王同学便直接把话讲开。
不是《吴子》不行,而是吴子不行。
吴起虽是一代军神。
不过他的人生经历,却是褒贬不一。
“何以见得?”
赵政并不认为吴子不行。
于是王同学直接快进到历史课:
“起年少时,游仕不遂,乡党笑之,遂杀谤己者三十余人。亡之,事曾子,其母死,起终不归。后为鲁将,娶齐女,因齐攻鲁,遂杀其妻,欲就其名。”
这话的大意就是,吴起因为被人嘲笑,就一怒之下,就连杀三十余人。
之后逃亡,拜曾子为师学习儒学,在其母亲去世后,也没有归家守孝。(吴起也因为此事被曾子厌恶)
后来去鲁国当将军,为了能功成名就,在齐人攻鲁时,杀了齐国的妻子,以换取国君的信任,继续为将。
以当今现代人的观念来看。
这毫无疑问是目无王法、不守孝道、不晓情义。
然而九岁的叛逆少年听后,却是回应了他一个轻蔑的眼神:
“大丈夫,不当如是!?”
“吾辈行走于世间,自当以万世之名为重。是故,辱吾名者,吾必杀之!”
虽然是身处异国的质子。
不过此时的赵政,确实有了成为君王的气势。
而且他这话也不是随便说说。
按历史的记载,他后来打回邯郸,确实把当初侮辱过他们的人都杀了个干净。
既然连斩三十余人,这都不算恶事。
那么不守孝道、杀妻拜将自然也不是恶事。
在这个女人不如牛马的年代,杀妻拜将反而是有雄心、有远志的表现。
所以王同学摆出来的这些恶例。
只能让赵政认为吴起是个大丈夫!
“这……就是问题的根结!”
“为名斩人,为名拒孝,为名杀妻——吴起为求功名,不择手段。”
“然而锋芒太露,为自己埋下祸根!”
在赵政摆出一副大丈夫当如是的表情之后。
王同学便伸出手指,轻轻点了一下。
其实他从一开始。
就并不打算以这些恶例来贬低吴起。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军神,吴起的行事风格是符合当下一部分人的价值观的。
因此他举这些例子,只因为他瞄准了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起拜将于荆楚,约荆王变法。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荆王薨,群臣攻起,兵于丧所。起败,刻削①而车裂。”
吴子晚年去楚国求名,依旧贯彻了自己的风格,大兴变法。虽在短时间内,博得了楚王的好感,却也遭到了贵族的嫉恨。楚王一死,他便被群起攻之,人死政亡。
人死政亡
这对于求功名的人来说,无疑是最失败的结局!
虽然以这个事例来说,有点结果论的味道。
不过王同学知道:历史上的秦王嬴政,就是个结果论的信徒。
做什么事都是只求结果,死不旋踵。
因此他这么说,无疑是符合未来秦王的电波!
果然
说完这个事例后,赵政就皱眉陷入了沉思。
“你说的只是他的政法,然而他的兵法并没有失败……”
“没错。”
“那……”
“这种锋芒毕露的兵法,学了只会步吴子的后尘!”
老实说,《吴子》绝对是一篇优秀的军事著作。
但是它不适合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少年去学。
原因无它,只因吴子本人过于锋芒毕露。
其追名逐利、贪财好色的轶事,容易误导青少年。
在王同学说完话后,赵政若有所思:
“那么……
可有锋芒不露的兵法?”
就等你这话了!!
在九岁少年提出自己的问题后,王同学兴奋的拍了下手。
接着他便如兜售绝世神功的老乞丐一样摊手:
“当然有!”
“就大名鼎鼎的《孙氏兵法》!”
“它讲求点到为止,锋芒尽敛!”
“其兵法主孙氏,乃星海兽主,统御万兽;其谋师黄氏,乃兵阴阳之极,神鬼莫欺!”
说到兵法,虽然王同学看过很多。
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创作于二十一世纪的《孙氏兵法》。
这是一本将历史经验、事例,融合简化到极致的兵法。
它的创立者虽然只是一名战略游戏的职业玩家。
不过在二十一世纪,几乎所有华国青年都知道有这么一位兵法大师!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