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都看向冯老先生。
冯老先生为官多年,见多识广,而且还曾参与过解试阅卷,由他来做决定,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堂中安静下来。
冯老先生坐了很久,最终还是摇摇头。
“仁心确实难得,可惜他天生怪疾,即使他心思端正,勉强举荐他,他也不会有什么建树,他终将在世人的嘲笑歧视中自暴自弃或是走上歪路。老朽这些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人,天赋极佳,却天生残疾,命途不顺,有的人愤世嫉俗,有的人抑郁消沉,有的人变得阴森歹毒,仇视所有身体健全的人,甚至憎恨身边最亲近之人……”
他最后道:“把他的名字划去吧。”
陈教谕长长地叹口气,应一声是,找来名册,划掉一个名字。
众学官留冯老先生用饭,冯老先生摆手:“不必留了,县学的饭太难吃。”
陈教谕尴尬地笑。
细雨绵绵。
冯老先生的马车出了县学大街,直奔向城南。
城南有家黄姓沽酒铺的酒酿得好,老先生喜欢他家的酒。
马车出了城,拐进土路。
雨天道路坑坑洼洼,冯老先生一把老骨头颠来颠去,心里焦躁起来。
这时,几个赶集的村人忽然直接从土路上穿过去,吓得车夫连扯缰绳,大骂:“赶着去见阎王?不要命了!”
冯老先生一头撞在车板上,愈加烦躁,掀开车帘往外看。
又有几个村人从田间小路奔过来,追着刚才那几个村人去了,去的也是城南方向。
“先生,今天是初六,正好是城外那些乡下人赶集的日子。”
车夫一甩鞭子,马车继续晃荡。
到了城南黄家沽酒铺,冯老先生要了酒,坐在窗前,一边小酌,一边赏雨。
门外正对着一座土地庙,庙门前人头攒动,屋檐下排出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队伍里的人有男有女,衣衫破旧,看样子似乎大多是穷苦人。
冯老先生的下人问伙计,“这座庙里供着哪方神仙?怎么这么多香客?”
伙计一边擦桌子,一边笑回道:“他们不是香客,是来请小先生念信、写信的。”
“小先生?”
伙计指指那条长龙队伍,慢慢道来:“小先生是县学里的学生,年纪小,本事不小!每隔半个月他来一趟集市,花钱请土地庙的庙祝支一个摊子,帮人读信、看信,也帮人写信,不收分文,连纸钱都不要。这些从乡下来的人,不会识文断字,连数都数不清,想给出远门的家里人写信,得花钱请人写,那笔墨纸钱可贵着哩!家里人有书信回来,他们也看不懂,请人读,也要花钱!”
酒铺里有几个人在吃酒,听他们谈论小先生,插话进来道:“那小先生的信写得也好,比大先生们写的信还要好,我去年请他写一封信,托人送给外乡的兄弟,我兄弟请人读信,一下子就听懂了!以前给他写信,他总说不懂意思,耽误多少事!”
“可不是,小先生的信好懂!”
“字也好看!”
“我看小先生人就是生得面相凶了点,其实多问他几句,他不会发脾气。”
众人热烈讨论起来。
冯老先生的下人也读书认字,闻言,不服气地道:“一个县学学生的信能写得有多好?文采能超过他先生吗?”
“兄台有所不知,信写得好不好,不是文采的事。”
一道清亮脆甜的声音从酒铺外飘进来。
冯老先生循声看去,一个身披蓑衣、脸庞白皙圆润、唇红齿白的小郎君踏进酒铺,身后跟着一个仆从。
他摘下蓑帽,先朝最年老的冯老先生致意,再看向下人,含笑说:“这些叔伯婶子写信不看文采,只想问远方家人平安寒暖,有文采的信,动不动是即颂、恭淆、坤安、冬馁,念给他们的亲人听,他们也不懂,还得花钱请人一个字一个字解释,不如写得直接平顺些,不耽误事。”
小郎君生得漂亮,说话时眉眼含笑,客客气气的,下人虽然被反驳,但生不出一点怒气,点头道:“你说的有理。”
“我哥哥不止帮人看信、写信,也看其他契书。”小郎君似乎生怕别人说那位小先生一句不好,接着说,“去年我哥哥无意间撞见一个不识字的农妇被人诓骗,在卖身契上画了押,求到衙门也没用,所以帮赶集的人看信、看契书,后来求的人多了,只好支一个摊子。”
众人都夸小先生心善。
小郎君朝众人笑笑,“承县学师长教诲。”
他打了几筒酒,戴上蓑帽,转身往土地庙去了。
冯老先生看着那个小郎君的背影,问伙计,“那个小先生叫什么?”
伙计答道:“他姓谢,听说是谢家郎君。”
谢家郎君?
这么巧?
冯老先生起身出了酒铺,沿着队伍往前走,有人从里面出来,欢天喜地地把写好的信揣进衣裳里。
一部书一贯钱,一沓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