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当戒惧万事之微。”后以“万几”指帝王日常处理的纷繁政务。
[14]法界:佛教语,梵语意译,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华严经十通品》:“入于真法界,实亦无所入。”
[15]四大: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
[16]爇!
[17]“乘槎”句:传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查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见晋张华《博物志》卷十。乘槎:乘坐竹、木筏。
[18]“如何”句:空,佛教语。谓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虚幻不实。《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色,佛教指一切可以感知的形质。《金刚经大乘正宗分》:“若有色,若无色。”
[19]色即是空:简称作“色空”,佛教语,谓一切事物皆由因缘所生,虚幻不实。
[20]居士:梵语意译。原指古印度吠舍种姓工商业中的富人,因信佛教者颇多,故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五戒”者。这里指出家人对在家人的泛称。
[21]参学:佛教谓参访大德,云游修学。亦泛指游学。
[22]中酒:醉酒。晋张华《博物志》卷九:“人中酒不解,治之以汤,自渍即愈。”
[23]“听千偈”句:澜番,即“澜翻”,比喻言辞滔滔不绝。个,估量某种光景之辞,等于“价”或“家”。
[24]落托:同“落拓”,贫困失意,景况凄凉。
[25]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慢、疑、恶见六大烦恼,它们是一切烦恼生起之本,是为根本烦恼;以及忿、恨、覆等二十种烦恼,它们是以根本烦恼为体,或为由此流出者,故名随烦恼。
[26]到:通“倒”。
[27]“莲步”句:莲步,旧指美女的脚步。语本《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凿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华也。”踭,登攀,爬。
[28]单:僧人坐禅、礼佛之具。宋李昴英《送鉴师往灵洲寺》诗:“孤岛一灯开佛屋,长身七尺占僧单。”
[29]金界:佛地,佛寺。
[30]“普门开觉”句:普门,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开觉,开悟;觉醒。
[31]那:同“哪”,语助词,相当于“呵”、“啊”。
[32]销磨:磨灭;消耗。
[33]顶礼:双膝下跪,两手伏地,以头顶尊者之足,是佛教徒最崇敬的礼节。
[34]方便:佛教语。谓以灵活方式因人施教,使悟佛法真义。《维摩经法供养品》:“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
[35]“种种”句:法身,佛教语。梵语意译。谓证得清净自性,成就一切功德之身。“法身”不生不灭,无形而随处现形,也称为佛身。各乘诸宗所说不一。随化,顺应时势。
[36]因缘: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37]世界婆娑:当是“娑婆世界”的倒装。佛教语。娑婆,梵语音译,意为“堪忍”。“娑婆世界”又名“忍土”、“忍界”,系释迦牟尼所教化的三千大千世界的总称。
[38]天龙:谓诸天与龙神。佛教分诸天、龙及鬼神为八部。
[39]怖畏:亦作“怖愄”。恐惧。
[40]“游戏”句:指佛显神通就在游戏中的一刹那。《方广大庄严经》卷九:“佛告诸比丘,如来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现佛神通,游戏自在,不可胜载,若欲说者,穷劫不尽。”
[41]佛爷:指释迦牟尼。
[42]璎珞:缨络。用珠玉穿成的装饰物。多用作颈饰。
[43]法施:佛教语。三种布施之一。谓宣讲佛法,普度众生。出家人多行法施,在家人多行财施。
[44]哀愍:怜惜,同情。
[45]发心:佛教语。谓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亦泛指许下向善的心愿。《法华经从地涌出品》:“从谁初发心,称扬何佛法?”
[46]道在蝼蚁:喻道之无所不在。《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
[47]天眼通:佛教所谓六通之一,谓具无所不见的神通。隋智顗《法界次第初门》中之上:“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发得色界四大清浄造色住,眼根中即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