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产生美,美拉近距离
情境再现英国人与阿拉伯人聊天。出于礼貌,英国人刻意与阿拉伯人隔开了一段距离,表示不侵犯对方的隐私。而同样是出于礼貌,阿拉伯人总是想靠近英国人,以表示热情和友好。于是,一个人不断退后,一个人不断前进,到他们结束谈话时,已经从原来的地方移动了很远的距离。
这是讲述各国文化差异的一个经典笑话,从“移动谈话”的英国人和阿拉伯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各国对个人空间的不同需求。但即便是愿意和别人贴近的阿拉伯人也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到了他的限度,他也会停下移动的脚步。
我们很了解动物的领地意识,知道它们会以各种方式标识自己的地盘,以防备受到入侵。其实人类也有类似的习惯,比如我们使用国土分界线来划分国土,有些边境区域还会安排武装人员把守。而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园怀有一种忠诚感,在遭到侵略时会不惜浴血奋战。这是属于某个特定集体的公共空间,而我们在这里要讨论的是只属于一个人的私人空间。
私人空间就像包裹你的大气泡为了讲清楚私人空间的含义,不妨先看看个人空间受到侵犯的场合。在拥挤的电影院、火车、汽车里,甚至是拥挤的电梯里,个人的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要被他人入侵,而介入者通常都是陌生人。这种时候,我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地会进入防御状态,并且希望通过无视他人的存在来安抚自己的紧张和不适。比如我们在乘坐电梯时就不喜欢跟任何人说话,并且保持身体一动不动,眼睛一直盯着电梯层数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在私人空间受到侵犯时的表现。
常常有人说,在上下班高峰期的公共交通工具里,上班族的脸上写满了“痛苦”“不快”和“沮丧”。这些标签都是用来形容上班族面无表情的脸。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对这些表情产生了误读。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人们的集体伪装。在拥挤的公共场合,当私密空间不可避免地被他人入侵时,人们的反应通常是戴上毫无表情的面具。
属于个人的私密空间,就像我们随身携带的大气泡,无形地环绕着我们的身体。我们不希望私人空间被侵犯,所以希望其他人能够跟自己保持适当的距离。不同的国家可能对私人空间大小的要求有所不同,情境再现中的英国人就比阿拉伯人要求得到更多的私人空间。
另外,每个人所需个人空间的大小,还与他成长环境的人口密度有关系,在人口稀少的农村地区长大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要求较大,而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长大的人对个人空间的要求则很小。
一般来说,观察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就可以了解他是来自大城市还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对个人空间要求较小的人握手时的距离也较小,反之对个人空间要求大的人则会伸出手臂去跟人握手,而来自人烟稀少地区的人,他们见面后更有可能不去握手,而是远远地挥手致意而已。
私人空间大小和犯罪率当一个人的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他常常会由于恐慌而变得情绪高涨。
距离美国切萨皮克湾马里兰海岸两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詹姆斯岛,岛上生活着大量的鹿群。但是在食物和水分充足,也没有外来的掠夺和传染病的情况下,许多鹿成批成批死亡了。后来,专家们对老鼠和兔子所做的类似实验也显示了同样的结果,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鹿是因为肾上腺过度旺盛而致死,而这是因为鹿的数量增加,个体空间被剥夺而造成紧张所致。肾上腺在生理调节、再生和生理防御上有很重要的功能。因此,不是饥荒也不是传染病或其他因素,而是过度繁殖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在拥挤的足球比赛观众席上和示威游行的人群里也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当人越聚越多时,个人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这时所有人都会情绪高涨,相互之间采取了敌对的态度,一场搏斗一触即发。这时警察便会拿着水枪来驱散聚集的人群。当人们又重新恢复了个人空间时,情绪便会很快平静下来。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人还是动物,当个人空间受到侵犯时,愤怒的情绪都会高涨,从而引发暴力争斗,这也就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犯罪率较高、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的原因。
不同场合的私人空间私人空间的大小并非一成不变,我们也会根据所处的场合或者面对的对象作出心理调整,选择更适当的私人空间。按照这种划分,私人空间大致有这样几种:
1.私密型这种私人空间的“气泡”半径最小,只有15~45厘米。人们对于这个空间有着格外强烈的防护心理,就像对待自己的私有财产一样。只有在感情上与我们特别亲近的人或者动物才会被允许进入这个空间,比如恋人、父母、配偶、孩子、密友、亲戚和宠物等。而与我们的身体间距小于15厘米的区域是绝对的私密空间,通常只有在进行极为亲密的身体接触时才会允许别人靠近。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拥挤的地铁中人们的表情都很凝重,因为被剥夺了私密空间。
2.交往型我们在一些友好场合,比如朋友的宴会上,通常只要求半径大小为0.5~1米的私人空间。但是